[说明]关于残诗的读后感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它们既不是像旧诗一样为了唱的(那还需要经过音乐家谱曲处理),也不是像旧诗一样为了哼的(所谓“吟”的,那也不等于有音乐修养的“徒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残诗读后感,希望你们喜欢。
残诗读后感1
辛亥革命以后,清废帝溥仪仍住在紫禁城内,到了1924年11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才把溥仪赶出宫去。社会上对此议论纷纷,有人拥护,有人反对,诗人有动于衷而形于言,这就是《残诗》。对这首诗的理解因人而异:一些人认为徐志摩是在为清室惋惜,有些人则以为不是怀恋,而是讥讽。从诗本身来看,后者似乎更有道理。
诗的起句连连发问,暗含着这样的意思:为什么清室被逐? 皇帝的权威由来久矣,现在居然有人敢赶皇帝出宫,这难道不是“青天里打雷”?从另方面说,民国成立已经快十三年了,皇帝还在北京享有特权,人们对此不以为怪,现在冯玉祥驱逐清室,反倒有人叹惋,以为是“青天里打雷”,足见中国社会封建势力之顽固。“怨谁?怨谁?”既写清室的惊愕,也含有诗人揶揄的口气,答案很清楚:咎由自取,怪不得别人。“关着;锁上”寥寥四字,把清室衰落不堪的情态写了出来,昔日威风凛凛的宫门现在只能关起来,再不能发号施令,颐指气使了。底下,诗人环顾宫内,尽情铺写,白石台阶,长遍青莓,金鱼翻起白肚,鹦哥那么乖,会跟着洞箫唱歌,娇美得喂迟一下就叫着人名儿骂,“现在,您叫去! 就剩空院子给您答话!”这里明显表现出诗人的讥讽之意。“您”字貌似恭敬,实则奚落,读者不能不辨。
此诗据说没写完,故称《残诗》,但现在看来也还比较完整。从发问写起,集中笔墨描述清室被逐后宫殿的凄冷萧索的景象,并不去直接写清废帝出宫的仓皇之态。这样写,不也可以以少胜多,由此及彼,显得别具一格吗?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突出之处在于口语的成功运用。徐志摩有惊人的语言敏感,他从生活中汲取口语,加以纯净化,读起来富于节奏感,畅达透脱,珠圆玉润。《残诗》写的是北京紫禁城里的事,用的是道地的京白,可谓互为表里,相得益彰。全诗像是一个人的独白。“怨谁! 怨谁! 这不是青天里打雷?关着;锁上;赶明儿瓷花砖上堆灰。”干净利索,妙趣横生,而口语的运用像是说俏皮话,又加重了讥讽之意。
残诗读后感2
宋朝女词人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出生在“家家泉水,户户垂扬”的齐鲁文化发源地名城济南,文化气氛相当浓厚。父亲——李格非是思想开明的名士。母亲——王拱辰的孙女,善于作文,有很高的文学素养。她具有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她运用浅淡自然的语言创造出清新自然、音韵流转、声调和谐的千古名篇,正是“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坦率的胸怀,不羁的思想性格使她敢于直言不讳,无所顾忌地写出一些封建社会妇女不敢启齿的率真词章。作为女性,爱情追求是李清照艺术创作的直接动力。她在词中通过爱情这一主题执著地描绘一种独立的人格。
我国古代诗史上杰出的诗人很多,而女诗人却屈指可数。她之所以成为以为成就突出的女词人,无视封建传统礼教便是其中重要原因。作为一名杰出的女词人,她没有把自己完全封闭在闺房之内,而是走向大自然,去感受大自然的美,玩赏风景,饮酒惜花,逞露才华,写诗作词,像男子一样抒发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例如:《如梦令》以优美的韵调,写她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思想,显示青睿的活力,揭示她热爱生活、珍惜青春的内心世界,表现出爽朗的性格。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的《念奴娇》一词中,应运而生的日常口语就很多:“种种恼人天气”、“不许愁人不起”她正是善以典故,代字传情达意,高雅而含蓄。而且她善于运用通俗的语言,能以俗为雅,铺成极其工巧细腻的画面。委婉深细而又意境高远。读来明白如话,看似寻常其实颇具功力。还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敏感来捕捉心中的感受。倾入笔端,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在文学史上散发着不朽光彩。
残诗读后感3
她从大明湖畔的绿荫中走来,东风吹尽,鲜花开遍,她爱诗,爱酒,爱春花秋月。她写雨,写风,写悲欢离合。岁月悠悠,如江水流逝。黄花莫比美人瘦,美人不堪永世忧。只有文字珠玑,让世人铭记。铭记,一位女子的诗性人生,花一般绚烂。李清照生于宋神宗元丰七年。这时的词人,可以说几乎集北宋名家之大成,苏轼、秦观、周邦彦、晏几道、贺铸等,均在世。她的父亲李格非也颇有文名,其《洛阳名园记》名闻天下。当一位聪明灵秀的才女幸遇这文风阜盛而又安乐太平的世道,她迸发出如此让人惊叹赞许的才华,也就不奇怪了。
少女时代的她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结璃之后她是丈夫倾心挚爱,她几乎拥有女人所拥有的一切美好,仿佛她就是这世界的宠儿。但这一切的美好,却宛如那个远去的春天,让人慨叹且怀念。靖康二年,金兵破汴京,北宋灭亡。而她所有的幸福,也被这无情的现实击得粉碎。她生命的后三十年,只剩下了难言的苦楚与凄凉。曾经的那些花儿依旧妖艳盛开,只是在她眼中,却早已变成了一番模样。人生几何花烂漫——本书的主旨,也正是在于此吧!很多人称许这十四个叠字,精思巧构,华章绝妙,却又宛如随口道来,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但李清照本意却不是这些文字游戏,她没有什么回文诗或藏头诗,每一个字都是她真挚的心。那些词写在纸上,仿佛用的不是墨而是扎破手指的血。
残诗读后感4
暑假看了一两期《中国诗词大会》,本来是冲着董卿的口才去看的,结果节目中的百人团和选手中藏龙卧虎,无论是比我年幼的小学生,还是在社会岗位上默默奉献自己的哥哥姐姐叔叔阿姨们,他们的的诗词水平都让我大吃一惊。这个节目让我发现原来自己的诗词水平还只是停留在学校书本教授的冰山一角上,于是就去网购了好几本著名诗人的诗词集,其中就以李清照为例说说我的感受吧。李清照出生在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家庭,她的父亲李格是苏轼的学生,官任礼部员外郎,擅长写文章。她的母亲也出生在书香世家,很有文学修养。受到父母的影响,李清照从小就工诗善词。这么一个有家庭背景有才学的女子年轻时自然是无忧无虑,从她这首早期词作中可以看出她年少时的快乐生活。十八岁那年她嫁进了当时位高权重的赵家,与丈夫赵明诚志趣相投,婚后两人相互砥砺,共同创作,感情深厚。在丈夫在外做官期间,她作为闺妇的寂寞与惆怅在《醉花阴》中表现出来。李清照人生中后期生活艰辛,父亲被流放,丈夫去世,再婚遭遇婚变,金兵南侵,逃命途中与丈夫创作的书籍文物先后被金兵烧毁,贼人盗走。这种经历无疑是悲痛的,但恰恰也促成了李清照成为词坛天后,正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然后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回看李清照一生,她曾无忧无虑过,“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时常去溪亭玩耍,沉醉美景忘记回家的路,乘舟误进入莲池深处,小舟拨开莲花时惊起了一群鸥鹭。这样随心随性的生活确实让人向往,李清照早期作品大多是就是这样的,悠闲随性的,无忧无虑的,赞美大自然美景的。她曾青涩过,“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她坐完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这时还有一点“薄汗轻衣透”。看到有人来了,害羞的立刻往家的方向跑去,但是到了家门口,却又忍不住回头看看来人,低嗅着青梅,词间流露出少女时期的李清照待字闺中时的羞涩可爱
残诗读后感5
她曾孤独惆怅过,在丈夫外地做官期间,她从一个婚姻宠儿变成了一个闺中怨妇,对丈夫的日思夜想在中期词作中表现的很明显。“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首词中李清照用黄花比人的瘦,说明自己的的独居之苦,相思之苦她曾遭遇婚变过,在丈夫赵明诚逝世之后,李清照四处漂泊,居无定所,孤独无依,身心交瘁,不久就嫁给了张汝舟,张汝舟表面上彬彬有礼,实际上也只是想得到李清照与丈夫多年创作的心血结晶。在识破他的真面目后,她宁愿坐牢也不愿与这个伪君子再相处下去。她给友人的信中写到“猥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材。”她就是这样一个不随便凑合的人,宁受皮肉之苦也不受精神的奴役。
她曾反讽当权者过,以一首《夏日绝句》中项羽的宁死不屈来嘲讽徽宗父子的丧权辱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把自己颠沛流离的生活和对统治者的极度不满表达的酣畅淋漓,从中也可以看出李清照的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她曾独处异乡过,国家破亡之后,她被迫远离家乡辗转流落异地。在此期间,我仿佛看到了她的艰辛,无奈与孤独,“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抒发的是飘零之痛和家国之恨。“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寄托的是自己思恋故国故乡故人之怀。这种“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觉恐怕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有所体会吧。
残诗读后感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关于残诗的读后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