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共含6篇,由的会员投稿推荐,小编希望以下多篇范文对你的学习工作能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第1篇:《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下面由的作者为你提供《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的写法。
《心平气和的一年级》的作者是安徽省合肥市一位普通的语文老师薛瑞萍。这本书对于我来说,真是如获至宝,许多观点值得我去借鉴。
在常规教育方面,对于新入学的孩子,我们总觉得他们这也不对,那也不规范,恨不得一下子就把自觉学习、认真听讲、按时作业等等我们认为好的学习习惯都给养成了。但薛老师不是这样的。开学初,她的态度是“一要责任明确,二要慢慢加任务。就像现在对于行为规范的要求,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只强调安静一条。等这一条入他们心,真正成为班规了,再提其他的。样样都抓,必定样样抓不起来。”多么平实的语句啊,却把教育的有序性讲得明明白白。一年级的常规教育,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了,而孩子们不可能短时间内全部做到。这就要求我们对孩子不能一下子要求太高,只能一点一滴地帮助孩子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一段时间抓一个重点,达到了,表扬,再抓第二个重点。这样,一段时间下来,孩子就能逐渐适应小学的生活。薛老师特别注重给孩子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氛围。她不但自己轻声慢语,还要求所有的孩子都能够做到轻声慢语。只有静,才适合读书,适合思考,适合孩子的成长,这是薛老师的经验。
在语文学习方面,一年级师生碰到的第一个难关就是拼音。薛老师别具匠心采用“大幅度的动作,使我不用发声就让孩子知道了声调,站起来读错的,我还是不说话,只是一次一次地比划声调,于是他知道了。”不多说话,不急不躁,让孩子自己慢慢体会。这一点,说说容易做起来不易。细细想想,是呀,遇到孩子常出错的地方,禁不住急噪起来,那加大分贝的声音只会让孩子心里更急,又怎能学得好呢?还是得静下心慢慢来。“写字也好,计算也好,只要那孩子尽力了,就是好的。”的确,每个孩子的智质不同,不能一味地总去和别人比。只要他努力了,只要他今天比昨天进步了,就应该受到我们的肯定和鼓励。这样,孩子才会对自己充满信心,对学习充满热情。
薛老师在书中这样讲:“今天不会明天,明天不会后天,拼音不过是个拐杖,迟早是会的,何必强求一致?数学我不懂,语文尤其是拼音是可以慢慢混的。”读到这一段时,我曾禁不住为薛老师担忧起来。孩子的拼音学习怎么可以这样去要求呢?违背了学校一贯提倡的踏踏实实学习、一步一个脚印的教育思想。再读下去,才领悟了她“混”的真正含义:语文学习是靠大量的阅读来实现的,不能因为拼音学习暂时的困难而影响了孩子对阅读的兴趣,何况拼音学习本身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呀,语文教师有个重要的职责就是让孩子亲近书本,学会读书。只有教师精心地引导,才会使刚入学的孩子走近书籍,亲近语文,进行充满睿智而拓展生命体验的读书活动,从而在丰厚语文素养的同时丰富了他们的生活。
在与家长沟通方面,薛老师很注重让家长配合教育。她很坦率,“教师只要说服自己接受差距和层次,说明自己不强求一致就行。对于教师,班级才是一个整体,好中差存在距离是正常的,有一批成绩优异的不OK了,就可以也应当放过自己和吃力的学生了”。粗一看,以为薛老师有些不负责任了,潜心细想,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如果家长不配合,光靠老师能有多大的效果?接受这样的现实,通过书信来提升家长,提出主动关心孩子学习的要求,这是薛老师教育实践中的创新。终于,家长主动来与教师进行沟通,了解孩子点滴的成长;在理解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时,支持、配合甚至赏识起教师的工作来。薛老师非常成功地通过家长的配合,酌定阅读量,进行初步检查,引导孩子学会课外阅读。是呀,如果家长和老师都做起了榜样,是博学而又心平气和的人,阅读自然也会成为孩子生命中的一种必然。
一年级开始的日子,肯定是和忙乱、着急、紧张这些词相连的。然而,一年级,这个孩子学习生活的起步关键期,如果班级的良好风气没有形成,孩子的阅读习惯没有养成,家长的默契配合没有达成,可能,错过的,就会永远地错过了。心平气和地对待孩子吧,让我们慢慢来。这本书将引导即将教一年级的我和我的一年级孩子们步入一种新的生活,让孩子们和我都能有一个良好的状态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道路上走的更好。
第2篇:《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希望你能喜欢这篇《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范文。
这学期开学初,张校长送给我们每位一年级的班主任一本薛瑞萍老师写的书,书名叫——《心平气和的一年级》。也许是因为刚刚送走的是一届六年级毕业班的学生,所以我对接下来要带的这个一年级心里充满了太多的担忧和不安,怕自己无法胜任。花了整整一个星期的时间,我把薛老师的书细细地品读了两遍,心里有许多感慨。
那一个个朴实无华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它倾诉着一位普通教师的悲喜,让你在一个个真实的小故事中感悟深刻的道理。这些看似随性的琐碎记录,没有掩饰什么,没有矫揉造作,却折射出薛老师执着而独到的教学思想。在薛老师的眼里,教育不再只是琐碎、辛苦,而是可以美得如花、静得如水、纯得如雪。
读薛老师的书,总是被感动着,有些细节读过一遍又一遍,读过之后仍是感动不已。
1、感动于薛老师苦口婆心的劝慰——“和孩子一道,安静地看书。如果你不能在书桌前坐半个钟头,又如何要求孩子每天从早到晚坚持五六个小时的艰苦学习呢?”
2、感动于薛老师煞费苦心的提醒——“一个班级,孩子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家长综合素质和付出心力的竞争。”“培养孩子的静气,是家长和教师的共同责任。”“教师能做的是竭尽全力和问心无愧,希望家长也一样。”
3、感动于薛老师语重心长的告诫——“爱读书的父母,最容易带出爱读书的孩子。”“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重要的是日不间断和兴致勃勃。只要他在读,只要他这周比上周进步了,就值得高兴,就应该鼓励。”“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4、感动于薛老师不容置疑的要求——“孩子需要你的扶助。”“先做读书人,然后谈教育——和孩子一起成长,这才是为人父母应当追求的幸福。”“做孩子的同窗,跟孩子一起学吧!这不是在帮助孩子,这是在拯救你身为父母的尊严和威信。”
读完薛老师的《心平气和的一年级》,我久久不能心平气和了。由此我想到了自己平时的工作,一年级的日子,是和忙乱、着急、紧张这些词相连的。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我总觉得他们这也做得不到位,那也做得不规范。巴不得一下子就把那些不好的习惯改掉。希望他们能认真听讲、按时作业,自觉地去学习。薛老师不是这样。开学初,她是“责任明确,慢慢加任务。”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只强调安静地做一条,等着一条真正形成习惯了,再提其它的。“样样都去抓,则定会样样都抓不起来”。一句平实的语言就把教育的有序性讲得清清楚楚。对于一年级的常规教育,需要做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而孩子们不可能在短时 ……此处隐藏4811个字……不断完善自己。
第6篇:《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在可以搜索到更多关于《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的精选范文。
假期里读了两本书,但读过之后就似乎什么都忘记了,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倒是开学初我从张东方老师那里借来的《心平气和的一年级》,每天睡前都会细细地品读一番。其实我早就听说这本书的影响力,有几次想买都没买成,后来也就没在意,直到接手一年级我觉得必须得读一读。翻了几页之后,居然爱不释手。
我被这本书吸引是因为书名上“心平气和”这个词。我想在许多人的印象中,一年级是忙乱的、嘈杂的、紧张的,它很难和“心平气和”这四个字划上等号。可作者又是如何做到的呢?于是怀着一分好奇,带着一分疑惑,走近了薛老师和她的孩子们,感受着属于一年级的“心平气和”。
书中薛老师用原生态的教育随笔,叙述了小学一年级第一个学期的教学点滴,真实地再现我们一年级教师面对的相似的日子。从初入学的闹到静,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使学生不害怕学习,进而到热爱学习。她领着孩子们听经典音乐,让孩子们阅读各类书籍,她号召家长营造学习型家庭。薛老师用朴素的言语传递着她的教育理念,平凡的事件中展示她的胸怀。书中没有大套大套空洞的理论和抽象的概念,而以一则则短小精悍的教育日记,一个个朴实无华的教学故事,折射着教育的真谛,让我感觉到有一个知己在与我敞开心扉的交流每天带一年级的心得。在这本书中,总能隐约地找到自己的影子、学生的影子、家长的影子,却也在书中看到了自己与薛老师的巨大差距。
不到一个星期就读完了这本书,而自己却无法做到心平气和,觉得自己许多该做的事情没有做,但许多不该做的事情却一直没有停,于是每天还是细细地读,书中的很多细节留给我的是感动和思考。
一、佩服薛老师那极具个性的思想。
薛老师说:“心平气和地对待学生,对待孩子。让我们慢慢来吧。我们原本准备用一生的时间来爱孩子的——不是吗?方式过急的时候,只能让孩子惧怕学习。还可能铸成一生难以追悔的大错。”薛老师的一年级语文教学就是在这样的心态中从容而行的。在语文教学中,她坚信课外阅读的滋养,坚信“混混”法,允许暂时的落后,允许落后学生的永远存在,因为每个人的发展是不可能步调一致的。“作为教师,我们比谁都知道分数的重要。可是,那比分数更重要的,我们时刻不敢忘记:第一,身心健康;第二,正直勤勉;第三,面对困难,具有独立战胜的勇气和能力;第四,成绩优秀。”“只要我把分数和统考名次看淡,也就是树立了真正的责任观。对自己对学生的长久发展都有好处。”这是她的准则;“没有一个孩子不是抱着一颗学好向上的心来学校,只是各人的能力、悟性、基础、家庭环境所给的滋养不同。他们把无限的信任给了教师。教师应当对应他们的心愿,而不是根据他们呈现出来的优秀度,回报相同的信任。”这是她的公正无私;“能力的差距是天生的,好学的程度也不可能一致。教师要做的是,把哪怕一丁点的学习热情给放大,点燃了——而不是用怀疑的心态,扑灭上进的火花。”“或快或慢,或主动或需牵引,他们都在往前赶,所以在我眼里,我们二班没有差生。”我敬佩薛老师的“心平气和”!对照我们所追寻的整齐划一,及格率优秀率的一路比拼,心平气和也就自然逃离了。
一年级刚入学的常规教育很重要,当我面对一年级孩子的时候,希望他们急速地成长起来,恨不得今天上学明天就学会了怎样学习。但是开学初,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薛老师只强调“安静”一条,特别注重给孩子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氛围。“现在我们安静下来,我们变成了一块石头,我的头不动了,我的肩放平了,我的身子静下来了,我的手不动了,我的脚不动了,我像块石头。现在我点到谁的名,请你拿好自己的东西到门口去排队”。老师点名字的声音越来越轻,薛老师轻柔动听的声音潜移默化地感染了学生。这样,时间长了,孩子们个个都是轻声慢语、以礼待人。只有静,才适合读书,适合思考,适合孩子的成长。
薛老师每天还让孩子听音乐,培养孩子在音乐中修身养性。上课的时候,让孩子在音乐中朗诵;写作业的时候,让孩子以音乐来约束自己,不要让自己的声音盖过音乐;放学背书包时,午休看书时,都放些优美的音乐给孩子们听,音乐还真起到了检查吵闹的作用,在音乐旋律中做事的他们,确实比平时要安静多了!
而我们平时用什么来让孩子安静的呢?从大声喊“安静”到拍手坐坐好,我竟从来没有想到用自己的安静来传染给孩子。或许,急噪就是我们一年级教师常常出现的坏习惯。放下身段,弱化师者尊严,放大孩子们身上的优点,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孩子,温柔以待,我们才能心平气和。
二、感动薛老师强烈的反省与思考。
在书中经常可以看到看云忏悔录式的自我控诉。有让学生罚站以后的愧疚,有拍桌子后的后悔,有拧了学生后的自责,毫不掩饰的自我暴露,将一个一线教师面对了生活和工作的重压而滋生出的烦躁与扭曲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平实语言的背后是一位时时注意、时时反思的可敬的师者。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注意从细节处提高自己的修养。她在这种不间断的反省中,一天天地由浮躁走向了心平气和。这种严格自律的背后,是一种道德,更是一种责任。因为只有视所有的孩子都是最优秀的,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孩子,才会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我们的心才会平和下来,我们的声音也才会动听起来。孩子们眼中的老师,才会是温柔的。
三、感动薛老师从不间断的阅读。
她已经将读书当作生命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以至于一日不读书就好像缺了什么,会觉得心里空荡荡,生出浮躁之气,这也是薛老师成功的要素之一。阅读,使她的思想趋与成熟。而成熟,又促使她用自己的思想来认识教育。她认为作为教育者,要想让孩子爱学习,必须自己先做读书人,家长如此,教师更要如此。语文原可以无师自通,语文学习的根本在于多读书,读好书;因为袖长方能善舞,当教师自己就不爱读书或者根本就不读书时,再多再好的教学方法也只能是茶壶里面斗波涛,空玩花样而已。因为有了广博睿智的人文视野,所以读教育著作时她才能读出了与我们不一样的感受与价值,对大师的理论潜心揣摩和领悟,给了她“心平气和”支撑的理论来源。
心平气和,不是对学生的放任自流,而是在平静的外表下,心依然执着,因为平和,所以更能持久,心情也更坦然。我知道要真正做到“心平气和”的境界还需要不断去修炼,需要不断地去学习、反思、总结来提升自己。
时间如流水,不知不觉一个学期过去了,虽然我没有薛老师那般地得心应手、丰富的学识、宝贵的实践、深邃的思考,但我那帮小家伙,在我的眼里是如此的可爱。但有时仍不免有陷入烦躁当中。我渐渐明白了薛老师为什么能那般地心平气和,最主要是你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去看待一年级,又是否能用一种从容的心态去面对一年级。
虽然,这所有的一切,我根本无法一一效仿,但却实实在在给了我很大的冲击,教育是润物无声、美丽缓慢的事业;从容是一切教育工作者必备的心态。这本书告诉我:学会从容,心平气和。在这里,也把这句话送给在座的每一位老师:学会从容,心平气和。
的小编希望你能喜欢以上6篇《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范文,你还可以点击这里查找更多《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