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20年教育改革发展重点交账任务落实情况的汇报
市教育督导室:
共辖19个乡镇,215个行政村,总人口53.5万人,农业人口49.38万人。目前,全县共有中小学校298所(普通高中7所,职业中专1所,完全中学1所、九年制学校6所、独立初中15所、小学123所,特教学校1所,小学教学点144个),幼儿园223所(公办197所、民办26所)。在校学生64366名(普高10119名,职高2273名,初中生17300名,小学生34674名),在园(班)幼儿13688名。全县共有教职工6544人(其中公办6172人,民办372人)。
一、重点交账任务落实情况
(一)控辍保学工作。全县义务教育适龄人口65457人,义务教育建档立卡适龄人口20230人。义务教育阶段适龄残疾儿童619人,其中随班就读346人,特教学校13人,送教上门65人,社会兜底105人。劝返复学学生177人(其中77人已初中毕业)。一是落实联控联保。督促镇原县按照“适龄儿童零辍学”的要求,建立“五长”负责制和控辍保学冲刺清零双组长责任制,形成县乡政府管控辍、教育部门管保学的“双线四包”工作机制。二是规范送教上门。指导镇原县制定《镇原县“送教上门”有保障工作实施方案》,各学校对劝返未毕业的100名学生因人施策、加强学生心理疏导、思想教育和学法指导,建立“一生一策”帮扶方案,落实校长、班主任、任课教师“三对一”帮扶措施。三是推行职普融合。印发《巩固控辍保学成果促进职普教育融合工作实施方案》,对有辍学倾向的学生进行动员,在进行义务教育的同时,接受职业技能教育。2020年春季开学后,有55名九年级学生在镇原职专选择了电子商务等专业进行学习。四是强化信息比对。4月至5月,组织各乡镇再次开展户籍、学籍、扶贫数据三方比对,对比对出的问题及时纠改,确保信息一致。配合全省公安系统户籍核查,对全县学籍信息中性别、民族、身份证号等信息进行核查,变更错误信息77条,其中上报市局需删除无接受教育能力学生学籍、重学籍90条;8月份,组织对2020年秋季应入小学和初中的适龄儿童进行摸底;9月初,对全县适龄儿童少年再次进行摸底统计,10月份,对厅数据比对后反馈的2020年疑似学籍状态异常建档立卡义务教育阶段适龄人口就读情况进行了核查。五是组织鉴定评估。6月中旬,组织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专家对全县609名适龄残疾儿童进行入学鉴定评估,随班就读364人,特教学校就读38人,送教上门27人,学前及康复机构46人,暂缓入学3人,免于入学126人,特殊情况5个(户籍迁出、死亡、销户、休学)。截止目前,全县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已实现动态清零。
(二)资助政策落实。2020年,学前免保教费认定25935人次,发放资金1360.6万元;普通高中助学金春季认定学生6660人次,发放资金666万元;高中免学杂费春季认定学生6344人次,拨付资金268.2万元;中职助学金按月认定受助学生7875人次,发放资金157.5万元;中职免学费按月认定学生10487人次,拨付资金227.289万元;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认定学生40287人次,发放资金1569.36万元。一是强化责任落实。落实学生资助主体责任,强化专项检查和日常监管力度,保证符合条件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助尽助、应补尽补。对投诉举报的有关学生资助方面的违纪违规事件经查实,坚决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对因工作不扎实不认真,致使受助学生认定不全面不精准,或出现漏报人数,导致本单位资助资金出现缺口,由学校或乡镇学区承担相应责任并补发资金。二是提高资助精准度。向各乡镇学区及县直各类学校印发了《镇原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修订)》,联合县扶贫办等六部门印发了《镇原县家庭困难学生认定办法》,对各类资助资金的发放程序、受助对象都进行了明确规定,不存在违规扩大资助面的问题。三是规范发放形式。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中职国家助学金直接打入学生“资助卡”,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生活补助从今年春季学期开始,为每个受助学生办理银行卡,将补助资金直接打入学生银行卡中;省内高职(专科)建档立卡学生减免学费和书本费按照甘财教〔2019〕60号文件要求,发放到学生家长惠民惠农财政补贴“一卡通”中。
(三)“两类学校”建设。全县“两类”学校建设概算总投资3503.28万元,乡镇寄宿制学校13所和乡村小规模学校45所共58所。实施乡镇寄宿制学校13所,规划资金1811.8万元,已开工学校13所,开工率100%,已竣工13所,竣工率100%。规划建设的乡村小规模学校45所,规划资金1594.5万元,已开工学校45所,开工率100%,已竣工45所,竣工率100%。
(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落实“特岗计划”充实乡村教师队伍。2020年招录特岗教师119人,设岗主要为农村薄弱学校。二是优化乡村教师队伍结构。安排县直12所学校与12个未脱贫村学校结对帮扶,21名骨干教师开展“三区”支教,33名骨干教师深入薄弱学校支教,各乡镇从中心校派出102名教师支援农村偏远山区学校。疫情期间,安排240名幼儿教师深入农村中小学开展走教活动,培养小学音体美教师292人。安排14名立志扎根山区的年轻教师到县城优质学校跟岗学习。三是提升乡村教师素质。通过“国培计划”、“省培计划”等项目,培训农村中小学教师5800人。组织全县5813名教师参加全市疫情期间线上教学能力提升培训,2283名班主任参加全市班主任能力提升专题研修培训。全县286所中小学幼儿园与天津市静海区99所中小学幼儿园结成帮扶对子,静海区选派16名管理人员深入镇原县开展帮扶对接,走访调研学校79所,开展专题讲座2场。2020年派出66人赴天津静海区跟岗学习,引进静海区高考专家、教研人员、骨干教师等14名专家。四是落实政策提高乡村教师待遇。从2020年1月起,班主任津贴人均每月不低于500元,寄宿制学校班主任每人每月增加特别津贴100元;自2019年1月起,除县城学校和高中外,其余学校教师全部发放,月人均不低于400元。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教育基础设施薄弱,教学班级短缺(目前有24所中小学短缺班额112个),部分学校功能室、教育装备和图书仍存在缺口。二是师资力量不足,乡村学校音乐、体育、美术、心理健康等学科专业教师和卫生保健等专业人才短缺。三是信息化教学、“互联网+教育”硬件设施配备滞后,虽然全县所有学校和教学点全部接通了100M宽带网络,但初级中学及以上学校的教学需求远不能满足。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控辍保学方面。进一步做好“三对一”帮扶,针对不同学生、不同类型,从人文关怀、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教育、学法指导等方面重点进行帮扶。丰富课程内容,根据学生兴趣特长,开发相关校本课程,提高返校学生学习兴趣,确保劝得回、留得住。
(二)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一是持续优化教师结构。通过特岗计划,转岗培训、互联网、与陇东学院签约订单培训等途径,增加音体美、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数量。二是理顺学区管理体制,建立乡镇中心校,建办九年制学校、“3+3”六年制学校、乡村寄宿制学校,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师结构。三是全面推行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改革教师绩效工资分配办法,提升班主任津贴标准,落实校长岗位津贴。实行教师编制动态管理,确保特岗教师转正后立即入编。
(三)资助政策落实方面。组织各学校要通过数据比对筛查等方式开展自查,对自查发现的资助政策落实不到位问题,及时自筹资金进行补发。进一步完善学生资助工作长效机制。督促学校做好资助政策宣传、资助对象认定、资助资金发放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