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我要的是葫芦》说课稿(精选4篇)

时间:2025-03-02 07:12:12
《我要的是葫芦》说课稿(精选4篇)(全文共7906字)

城关二小      陈 瑶

各位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中的《我要的是葫芦》。下面我就从说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目标

本课时我制定的目标为:

1、认识本课6个生字,指导正确书写“哇、怪、每”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体会感叹句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我确定此目标的依据有四点:

一是基于对课程标准理念的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二学段有明确提出“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在《我要的是葫芦》一课中出现了陈述句、反问句和感叹句。其中,感叹句出现的次数最多,在句中表达的语气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感叹句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二是基于对教材的认识。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中的第14课,是一篇寓言故事。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人种了一棵葫芦,叶子被蚜虫吃了很多,邻居好心劝他治治虫,他不但不听还说:“我要的是葫芦”。最后,叶子被吃光,他却连一个葫芦也没得到。说明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只顾结果而忽略的过程。学生通过朗读,可以大致读懂课文内容,但是对于葫芦为什么变黄又纷纷落下这一原因不清楚。因此,仔细品读文中的句子就变得十分重要。文中那个种葫芦的人,他的语气是随着葫芦的变化而变化的。当看到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绿叶时不禁赞叹:“多可爱的小葫芦哇!”当发现叶子上爬满蚜虫时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我要的是葫芦!”因为他关注的是结果-----葫芦,对叶子的生长毫不在意。正因为这一疏忽,说明他还不明白叶子与葫芦之间的关系。叶子都没有吸收养分,如何能够开花结果呢?读好文中的感叹句,能够帮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是基于对单元重点项目的理解。

《我要的是葫芦》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重点是围绕“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这个主题展开的,选编一些能够给人以启迪的成语和语言故事。针对学生喜爱故事的特点,利用插图激发学生主动读故事的兴趣,在阅读中抓住有特点的句子,通过朗读体会句子所表达的不同语气,感悟人物的语言特点,帮助学生提高朗读、阅读理解的能力。

四是基于对学情的认识。

同学们在一年级时就接触到了感叹句,知道感叹句是用来表达强烈情感的。在多篇课文中都有出现感叹句,而一般出现大多以赞美的情感为主。《我要的是葫芦》一文中第一次出现了表达不同语气的感叹句。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句子的这一特点,反复朗读,读中体会句子所表达的不同语气,同时也为我们读懂课文奠定基础。

也据此,我将本课时的教学重点确定为随文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难点确定为通过朗读体会感叹句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二、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心理特点。将学生熟记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所以,本节课我采用了随文识字法、朗读法、教授法来进行教学。

三、说学法

本节课我的学法指导主要包括:朗读法、举一反三。

四、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一开课我便以邀请朋友的口吻出示葫芦图片,指导学生读好“葫芦”,并说出识记的方法;接下来为学生简单介绍葫芦的作用。当学生看到可爱的葫芦,尤其是看到葫芦可以做工艺品或是乐器时,个个对小葫芦产生了浓浓的兴趣,从而由此转入到课文的学习中。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识字教学是低段的学习重点。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学习,自主识字的能力有所提高。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不仅要让学生会读、会认、会写,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能力,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例如,教学生字“盯”的时候,我先让学生看字形猜字义。学生一看就知道这个字表示看的意思,接着让学生盯着老师看,通过动作说说这是怎样的看?最后让学生说出几个与看的意思相关的生字。这样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识记住了“盯”字,并积累了与其意思相关的其他生字。再如教学“哇”的时候,学生利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进行识记,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一首儿歌,将“哇、娃、蛙、洼、挂”几个字都用上。这样以一带多,不仅识记了新字,还能够巩固已经学过的字。在随文识字的过程中,通过朗读,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三)指导书写

本课会写的字一共有8个。第一课时中安排了三个比较难写的生字。教学时,引导学社先观察,再说说需要注意的部分,如“口字旁”书写的位置,“竖心旁”的书写笔顺等,接着教师示范书写,学生进行描红练习。最后进行展示评价。

(四)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仍以课文内容为主,为学生留下悬念,激发他们继续学习的愿望。

《我要的是葫芦》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山河小学教师刘敏。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我要的是葫芦》,这里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说明:

一、       教材分析:

首先说说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教材第三册的一篇看图学文。这篇寓言故事生动有趣,简短精悍,讲一个人种葫芦,不管理却只想得到葫芦,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长越多,最后葫芦都落了。课文通俗易懂,但意义深刻。    

葫芦是一种非常可爱的植物。我们知道植物的生长一般要经历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结果。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使学生懂得在这一过程中,前一环节直接影响着后一环节,要想得到好果实,就得细心呵护植物各部分的生长,不能只注意结果。该寓言故事就是想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之所以选择这篇课文,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喜欢读寓言故事,另一方面则是故事富含哲理,可以引发学生对生活的理解,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学情分析:我所教授的班级是二年级的孩子,他们聪明活泼,领悟能力强,善于表现自己,这些都有助于他们很好的理解课文。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确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能续编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了解植物的叶子和果实的关系,懂得与课文有关的事理。

为了达到预期目标确定了如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是:1、正确认读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植物叶子与果实之间的联系。2、教学难点是让孩子们自己领悟到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

二.教法与学法

……此处隐藏2847个字……) 复习旧知,质疑激趣

这一环节安排了两个内容,首先在开课伊始出示一道填空练习,通过这道填空练习,回顾了葫芦的可爱,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准备,同时又进行了说话练习,起到了内化语言,积累语言的作用。然后再通过课后第一题“这么可爱的葫芦为什么会一个一个落了”这一问题的抛出,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激发孩子们的探究兴趣。

(二) 探究原因,对话文本

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分了两步展开教学。

第一步抓住课文中的关键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让孩子们对比读,体会感叹句、陈述句、反问句的不同语气;通过“盯”和“自言自语”两个词语去品悟种葫芦人对叶子上的虫并不放在心上,感受他“一心只想要葫芦”,不听别人劝告的'固执。同时利用形声字的规律等指导学生书写。

第二步在孩子们了解了种葫芦人的心理活动后,相机补充葫芦的生长过程的资料,让孩子们懂得叶和果之间是有联系的。

(三) 发展思维,内化语言

在这一环节中我安排了两个语言训练:

1、说一说:如果你是那个人的邻居,你看见叶子上有小蚜虫,你会怎么劝呢?

2、写一写:第二年春天,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他会怎么做呢?

这样内化了课文语言,对孩子进行人文教育,锻炼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为此

《我要的是葫芦》说课稿4

一、说教材

《我要的是葫芦》写的是一个种葫芦的人因为没有治葫芦叶上的蚜虫,所以他的小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从而告诉人们做事情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我把这一课分为两课时来完成。

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是:

1、会认11个生字;

2、通过感情朗读,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而第二课时的主要教学任务是

1、会写8个生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人物的对话,品味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加深理解课文。

这篇课文的内容短小,蕴含的哲理浅显。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这是学生会质疑的问题,因此教学时我以此为突破口,先学习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再重点朗读中间两段,感悟问题的原因:因为他不知道事物之间的密切联系。抓住文中的人物语言朗读体会,理解课文内容。把以读促悟作为教学的重点,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力求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我上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下面就我上的这节课来谈一谈

二、说教法、学法:

1、教学时,采用变序阅读法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朗读课文,体会人物语言。

3、通过练习题,体会句子的不同语气。

首先是激趣导入。我是这样设计导入语的:小朋友,今天呀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朋友,快看!(然后点击葫芦动画课件)然后让学生跟动画葫芦打招呼。这一设计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跟葫芦打招呼的过程中指导他们读准葫芦的音,引导他们知道葫芦的“芦”是读轻声的,学生读准小葫芦的音后,点击课件小葫芦不高兴——高兴。这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接着老师告诉学生今天要学习一篇有关葫芦的的课文。这一教学环节学生们学得兴趣盎然,有实效。

第二个教学环节是自学课文。让学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流利,把生字读准。在学生自学课文后,老师检查生字字音,分为全班齐读,去掉拼音开火车读。

第三个教学环节是学习课文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我是以课文第一幅插图来引入课文第一段的学习的,让学生观察图中的小葫芦是怎么样子的,让学生先观察图,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棵葫芦长得怎么样,引导学生说出葫芦可爱后,我是这样设计导入语的:这么可爱的小葫芦书中是怎么描写的呢?请你自由地读一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并把它画下来。于是学生在课文中找找画画句子,在学生找完句子后,我让学生汇报学习结果,指名让学生读出关于小葫芦可爱的句子。学生找出句子后,我课件出示句子: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由于这些句子中的词语都是学生较好理解的词句,于是我没有抓住“细长”、“长满”、“雪白”等词语来一一讲解,我通过让学生反复地来体会出小葫芦的可爱,有指名读、再指名读、齐读。直到读出小葫芦的可爱为止。在引导朗读时,我设计了许多的激励语,如:谁愿意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话,读出小葫芦的可爱,读出你喜爱;听出来了,你有点喜欢小葫芦,有更喜欢小葫芦的吗?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觉得小葫芦的确很可爱,咱们再来读读,把心中的喜爱读出来。通过激励性的话语,学生的朗读热情高涨,在反复的练读过程中读出了小葫芦的可爱。接着巧妙地抛出问题,并合课文第二幅插图,让学生质疑。我是这样设计过渡语的:是呀!这么可爱的小葫芦怎能不让人喜爱呢?可是就是这么可爱的小葫芦却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让学生观察图说说看到变黄、落地的小葫芦心里的感受,然后让学生带着难受、惋惜的感受朗读句子: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但在授课的过程中,由于过于紧张,此环节的教学遗漏了直接进入了第二第三段的教学。

第四个教学环节学习二、三自然段。原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是先学习第一段知道小葫芦的可爱,再来学习最后一段为什么可爱的小葫芦会落了。然后让学生带着“为什么小葫芦会落”的问题来学习中间两个自然段,找出小葫芦落的原因,由于遗漏了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教学,给我以下的教学带来了许多的不便。我是这样设计过渡语的:长得这么好的葫芦,为什么会慢慢变黄,一个一个都落了呢?请小朋友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第二、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想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第二、三段,找小葫芦落的原因。接着老师指名学生汇报,并结合回答板书。结合板书提问:叶子上长了蚜虫,他去不治,那么他到底是怎么想的呢?学生找出句子后,老师出示句子:有几个虫子怕什么!有几个虫子不可怕。让学生观察这两句话,说说发现了什么。告诉学生这两个句子意思一样,但是表达的语气不同,感叹句表达的较为强烈。并通过范读让学生体会这两句话语气的不同,然后让学生试读,直到读出两句话的不同语气为止。然后通过学习第三段中种葫芦的人和邻居的对话体会句子: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叶子上的虫不用治。知道这两个句子一个是反问句,一个是肯定句,他们的句式不同,意思相同,表达的语气也不同,接着让学生通过读来读出它们不同的语气。有分组读、男生女生读、齐读。通过一读再读,使学生在品读中感悟,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最终达到“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境界。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让孩子们养成结合语境理解字词以及主动阅读的习惯,从而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这节课的重难点的解决水到渠成。

最后一个环节学写生字。在指导写字环节,我先让学生读一读生字,再让学生找出关键笔画,一边范写一边讲解,接着学生描红练写,最后师生共同订正。

《《我要的是葫芦》说课稿(精选4篇)(全文共7906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